台湾大学校匾(复旦的第一次腾飞,兼谈新中国50年代华东高校布局)

admin 全知百科 2023-11-17 329 0

复旦大学官官网提到了复旦的1949年-1959年该校的第一次腾飞。


图1:复旦大学官网https://www.fudan.edu.cn/449/list.htm点击“辉煌校史”部分“1949” ,2023年9月截图


解放后的复旦迎来了自己最快的发展时期,可以说超越了若干华东名校一跃成为华东地区最好的大学。




一、复旦大学这段时间收获了什么




1952年8月至9月底,华东地区的院系调整方案启动,复旦确定为综合性大学,调整前的复旦大学有文、理、法、商、农5个学院。其中法、商、农调出,分别并入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经学院和沈阳农学院。文理方面得到极大的加强。


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同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圣约翰大学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等高校的有关系科陆续与复旦大学合并,具体如下:


1. 中文系:由复旦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及上海学院四校的中文系合并组成。


2. 外文系:设俄文、英文两组。俄文组即原复旦俄文组;英文组由复旦大学、沪江大学、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四校合并组成。


3. 历史系:复旦大学历史系和沪江大学、浙江大学、圣约翰大学等校的历史系合并组成。


4. 新闻系:由复旦大学新闻系与圣约翰大学新闻系合并组成。


5. 数学系:由复旦大学数理系数学组及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同大学四校的数学系合并组成。


6. 物理系:由复旦大学数理系物理组及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沪江大学、大同大学五校的物理系合并组成。


7. 化学系:由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同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七校的化学系合并组成。


8. 生物系:由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沪江大学三校的生物系及浙江大学的人类学系合并组成。


9. 经济系:由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安徽大学、震旦大学、上海学院以及前已并入的大夏大学英士大学等九校的经济系合并组成。


10. 经济研究所:原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


11. 工农速成中学:原华东革命大学工农速成中学,于12月并入复旦。1955年,校址由苏州迁到上海。


考虑到1950年已经并入复旦的暨南大学文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图书馆,新复旦由复旦、浙大、交大、同济、暨南、南大、英士、安徽大学、华东新闻学院等9所公立大学,大同、大夏、光华、中国新闻专科学校、民治新闻专科学校、中国学院6所私立学校,圣约翰沪江、震旦、金陵4所教会学校,共计19所高校的有关系科合并组成。复旦成为全国院系调整中组合高校最多的大学,是众所周知的院系调整的受益者*。






二、为什么是复旦大学?




作为教育重镇的上海,高校一直是国共两党无形的战场,共产党在高校组织进步学生发展了地下组织,国民党也派遣发展了不少特务。双方对学生和教师的争夺非常激烈。


解放战争后期,众多华东高教界人士面临着去还是留的选择。


此时的高教界人士,在即将建立的新政权看来,大致被分为几类,第一类是亲旧政权的,这部分人绝大部分选择了去台湾,少部分出走香港美国等地,第二类专业性多于政党性,历史上虽然有过和旧政权合作过的记录,但更多是专业方面不可多得的人才。政治涉足不多,他们中大部分选择了留守大陆,第三类属于民主党派,含国民党左派,对共产党有好感,第四类为坚定的左派,一直和共产党保持着较好的关系。




来看看当时华东各大高校的情况。


国立政治大学和国立英士大学是国民党的政治学校,其中英士大学的名字源自国民党元老陈其美(字英士),是蒋介石的结拜兄弟,也是蒋介石国民党内的引路人,帮助蒋介石奠定了在上海的势力基础。两所大学被新政权勒令解散。


暨南大学培养了不少外交、法律、政治人才,法律政治专业学科突出,与旧政权关系密切。校长李寿雍带领教授十余人学生四十余人去了台湾,加之解放后华侨生源短缺,新政权接管后暨南大学很快停止招生,学生分流。按复旦大学档案记录,暨南大学学生并入复旦时,对暨南大学的评价是特务和反动分子居多;


由于历史上旧政权在军事上与德国的合作关系,同济大学是旧政权军工事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同济大学工学院更是为抗战提供了近千人的军工人才,当年有十兵工,九同济的说法。同济大学校长丁文渊1948年12月离开了大陆,接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夏坚白,承担过旧政权的技术岗位, 1953年同济大学校长由薛尚实担任,夏坚白任副校长。薛尚实,20年代曾就读于上海大学,1928年入党,上海天津多次组织工人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任青岛市委书记,53年调任同济大学校长,后任上海市委委员兼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测绘专家夏坚白1955年调任武汉组建武汉测绘学院,后担任武汉测绘学院首任院长。


南京中央大学,时任校长周鸿经1949年受命赴台,4月南京解放后,军管会指定林学家梁希为校务委员会主席,8月根据军管会的命令改名为南京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梁希被提名为国家林垦部部长,其后还担任九三学社副主席。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由心理学家潘菽继任,潘菽是潘汉年的堂兄。


浙江大学,时任校长竺可桢,婉拒赴台邀请,解放后调任中科院副院长,马寅初担任浙大校长,1951年调任北京大学校长,浙大校长由浙江省政府副主席兼教育厅厅长沙文汉兼任。


这几所学校无疑和旧政权有若干的联系,而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则有所不同。




交通大学的王之卓1948年-1949年任交通大学校长,曾经担任过国民政府军令部第四厅(后易名为陆地测量局)测量技术室主任、测量监(同少将衔),印度美军基地中美航测队中方负责人,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并于同年6月15日接管交通大学。上海市军管会选取了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交通大学作为首个试点接管高校,先后向交大发布两个“第一号令”,以此来稳定上海教育界的局势


1949年6月,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任命吴有训为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王之卓改任校务委员会委员(后与夏坚白一起调武汉组建武汉测绘学院并担任副院长)。吴有训于1945年-1947年担任过国立中央大学校长,之后去美国短期访问,回国后任教交通大学,之前刚刚被推举为上海科技团体联合会主席,同年调任中科院副院长并继续兼任交通大学职务。1952年,李培南任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代理校长。李培南是老红军,参加过长征,交大任职前担任中共温州地委书记、温州军分区政委,中共中央华东局党校第二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在担任交大职务同时,还同时担任中共中央第三中级党校副校长、党委书记。




复旦则由于两个人的缘故让复旦更为“红色”一些。


1949年,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章益,在蒋政权要求撤退到台湾的时候,章没有走,选择留下并积极组织护校及迎接解放。被蒋政权开除国民党党籍并通缉。


1949年6月,上海军管会任命张志让、陈望道为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正副主任委员,章益担任校务委员会委员,1952年,担任过南京政府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教育部总务司司长、中等教育司司长等职务的章益调任山东师范学院心理系教授,后任山东政协常委,民革山东省委常委,民革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张志让、陈望道与复旦的第一次崛起有密切的关系。


先说张志让,他是张太雷的族弟,在张太雷的引导启发下,很早就积极为党工作,曾担任沈钧儒等“七君子” 的辩护律师。解放时任复旦法学院主任;


1949年10月张志让被任命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新中国第一代大法官。同时继续承担复旦校务委员会主任的职务。但日常工作由陈望道承担。直到1952年卸任。


再说陈望道,解放时任复旦新闻系主任;1949年后,承担复旦日常管理工作的陈望道还兼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文化部部长,华东行政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2年9月陈望道接任复旦大学校长,直到1977年病逝。期间还先后兼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等职。




陈望道在党史内有很特别的地位,是最早参与创党的元老,也是《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1920年8月出版)的翻译者,这个译本对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影响巨大,毛泽东1936年对斯诺说过,该译本建立了毛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陈望道还参与筹备中共一大会议,因对陈独秀家长制作风不满后于1922年退党,但依然在党外做贡献。




陈望道20年代在上海大学的经历则让他与大批党内高级干部产生了联系。


上海大学在1924年被孙中山选为党办大学,随即共产党也选择上海大学作为培养干部的基地,双方关系破裂后,双方对上海大学展开激烈争夺,直到1927年蒋介石关闭上海大学。


1923-1927年陈望道先后担任上海大学中文系主任、教务长、代理校务主任、行政委员会主席。可以说这段时间陈望道一直在上海大学担任关键岗位。


而饶漱石、康生、陈伯达、杨尚昆、李士群、王稼祥、李硕勋等一批后来的共产党高级干部都是这段时间上海大学的进步学生。题外话补充一句1983年上海市政府重办的上海大学与历史上的上海大学基本没有什么关系了。


巧的是,饶漱石本人1949年后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的主席。1949年下半年中共中央为了应对各地复杂的情况,先后成立了华东、西北、东北、中南、西南、华北几个军政委员会负责组织落实中央决策。军政委员相当于一个外派出的小中央政府,下辖民政、公安、司法、财政、教育、工业、交通等各部。作为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的饶漱石是华东的最高决策者。




接下来,假设一下,你是华东地区的一把手饶漱石,对于华东地区的高校布局,你会怎么想?


同济和旧政权的军事工业密切相关,暨南大学、政治大学、英士大学无疑更是旧政权的政治人才基地。显然这些不在优先发展的考虑范围。


南京的中央大学,杭州的浙江大学,一个是前政权指定的最高学府,一个位于前最高领导的故乡,和旧政权有密切的联系,无疑不合适确定为华东优先发展的目标院校。


看来看去,只有复旦和交大比较合适。两所大学也位于华东的中心区域上海。


交大历史悠久,以工科为主,缺少文科的交大受旧政权的负面影响反而较小。又被选做上海解放后稳定华东地区高校的试点院校。


原先不受旧政权重视的复旦反而负面政治效应最低。再加上复旦大学的领导层有张志让、陈望道这样的人物,复旦成了新政权最可以信任的高校。




新中国成立后,陈望道校长提出将上海解放日5月27日定为校庆日。


1950年11月29日,陈望道代表全体复旦师生致信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恭请他为复旦题写校名,以更换于右任题写的“国立复旦大学”校匾,函发后一直未得到回复。


1951年5月11日,复旦大学秘书长胡曲园致函已经到任最高院的张志让(张还兼任着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请他在有机会时当面恭请毛主席题写校名,下半年一次毛主席出席的场合,张转托同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的吴溉之,不久,毛泽东为复旦大学提名,长三角所有高校中,复旦大学的校名题字,是唯一毛主席亲题,如今其他高校或用毛体字者,均为后来拼凑集字而成。






图2 毛主席题词的复旦大学校名


1952年院系调整,复旦确定为综合性大学,交通大学确定为多科性工业高等学校。




复旦大学不仅大大加强了基础学科的实力,也集中了江、浙、皖、沪地区一批优秀人才,调整前复旦大学教授71人,调整后教授数量达到195人;物理系从无到有,一下子来了27位教授。1956年,复旦大学当时评定的一级教授7人,二级教授32人,其中4位一级教授(3位来自浙大,1位来自交大),13位二级教授(浙大4、交大1、沪江2、同济2、震旦1、暨南2、南京农学院1)是院系调整调入复旦的,比例分别达到57%和41%。院系调整中全国高校师生中调入复旦大学的并当选中科院院士的人员中,浙大12人,交大3人,同济2人,沪江1人,上海学院1人。这一数据也从侧面反映了院系调整时期复旦的人才凝聚效应*。苏步青陈建功谈家桢卢鹤绂周同庆等一批教授的加入,复旦得以快速成为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全国重镇,奠定了后50年学科发展的基本格局和师资基础。


调整前的交通大学有理、工、管3个学院,调整后改变为以机、电、船为主的重工业大学。由原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同大学、震旦大学、武汉交通学院、沪江大学等校机械、电机、造船等系科,上海市工业专科学校动力、电力、造船等系科与中华工商专科学校、华东交通专科学校二年制机械科合并组成。可以想象作为军工人才基地的同济,机械类必然不弱。


调整前的南京大学有文学、理学、法学、教育学、农学、工学、医学7个学院,调整后定位为综合性大学,保留文学院(不含哲学,哲学调入北大)、理学院,并入了金陵大学文、理学院。剩余的法学、教育、农学、工学、商学,医学调整出去,分别并入新建的各类专门类学院:华东政法学院、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农学院,华东林学院、南京工学院(留土木、机械、电机、建筑)、华东航空学院(后合并入西北工业大学),南京化工学院华东水利学院、第五军医大学(后合并入第四军医大学)。


调整迁的浙江大学有文学、理学、工学、农学、法学、医学、师范7个学院,调整后定位为多科性工业高等学校,只保留工学院电机、化工、土木、机械四系,并入之江大学相关工科以及厦门大学电机系。剩余的理学、文学、法学、医学,农学,师范调整出去,理学、文学主体并入复旦,法学院停办,医学院农学院独立为浙江医学院和浙江农学院。工学的电信并入南京工学院(后一并迁入电子科大),航空系并入华东航空学院,水利系并入华东水利学院。


调整前的同济大学有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调整后定位为土木建筑为特色的工科性高校,1952年交通大学、大同大学、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之江大学、上海市立工业专科学校、华东交通工业专科学校、中华工商专科学校和同济大学9所学校的土木、建筑、测量各系、科、组全部集中于同济大学,如果考虑到1951年复旦大学土木系已经并入交通大学土木系,一并随交大土木系并入了同济,相当于10所高校的土木、建筑并入同济。之后,清华大学工程测量专业、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学生共55人调整至同济大学;南京工学院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厦门大学土木专业和浙江大学铁路专业各有几十名师生也先后调至同济大学。总共有14所大学的土木建筑类并入同济。1956年,同济工程测量系迁往武汉,组建武汉测绘学院。




综上可以看出,华东各校中,浙大、南大输出多,输入很少,属于院系调整的贡献者,复旦交大则属于受益者,尤其复旦受益极大;在重工业受高度重视的当时,交大合并的资源也相对不错;同济则转型为建筑类大学。在建筑类上受益大,其他方向被削弱。




1959年3月,国家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复旦大学被认定为全国十六所重点高校之一。进入国家重点建设大学之列,实现了复旦大学历史上的第一次腾飞。


图3:1959年《中共中央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


华东地区上榜的高校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四所。其中华东师范大学为新组建的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于1985年改名为上海医科大学,2000年与复旦合并。


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为什么不在其列,基于上面的分析也就可以理解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迁移合肥是十年后的事情。




*参考文献《建国初期复旦大学的院系调整研究》严玲霞 2008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