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江湾校区(蝶变二十年,新江湾城打造人民城市新样板)

admin 全知百科 2023-11-18 713 0

1994年6月,见证了近代风云历史的江湾机场正式停飞。1997年,上海市政府收回江湾机场的土地使用权。2003年10月30日,新江湾城街道正式挂牌。


20年来,新江湾城街道社区集聚初显规模、各类企业纷至沓来、商务楼宇拔地而起,实现了从废旧机场到新型国际社区的改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江湾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2023年,站在二十周年新起点,新江湾城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好创新发展再出发之路,努力开创人民城市新实践。


发展新动能日趋澎湃


今年5月,汉高中国消费品研发中心开工仪式在杨浦区湾谷科技园启动。汉高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大型跨国企业,亚太及大中华区总部管理中心位于尚浦中心,是杨浦首家跨国公司亚太区总部。本次新建消费品研发中心的选址,汉高考察了多地,在新江湾城街道主动对接服务解决需求后,最终落地杨浦。


这折射出新江湾城聚精会神抓牢发展第一要务、时时围绕发展想、事事盯着发展干、一心一意搞建设、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的理念,也是新江湾城能从一片荒芜的旧机场变为高楼林立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重要原因。新江湾城街道锚定创新“四力”,深化三区联动,让科创动能持续发力。新江湾城辖区内,有复旦大学新江湾校区,也有蓬勃发展的各类经济园区。尚浦、湾谷等园区内,集聚了美国耐克、德国汉高等总部企业,B站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厂,千寻位置等“独角兽”企业,还有上海技术交易所等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共1600多家各类企业机构。


20年来,新江湾城已经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下“街区、校区、园区”街校企共建、三区联动的科创发展之路。校园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园区则是智力转化的最佳实践地,街区为师生和白领提供了生活休闲之地。为了促进各方资源融合、共建、共享,街道党工委联手上海城投置地(集团)有限公司、复旦大学江湾校区管委会等37个单位建立了街道“街校企”党建共同体,将辖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区、高校、园区等主体进一步凝聚起来,在园区引入“自助办税终端”及“家门口的政务服务平台”,设立“知识产权检察工作站”“园区职工健康驿站”,开展“匠心湾·新城白领汇”“午间益小时”活动,实施“乐业空间实体化运作”“线上云聘会”,助推大学的文体设施和重点实验室向社区、企业开放等活动,服务高校优质的科创资源溢出校区、催生园区、融入社区,共同打造社会化开放式科技园,辐射带动区域功能品质整体提升,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更优服务全面推动新江湾城高质量发展。新江湾城街道持之以恒优化营商服务,让各类企业纷至沓来。一方面量身定制个性服务,针对辖区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的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定制化菜单式服务。面对楼宇企业招租中常见的注册登记流程不明、经营许可备案不清问题,开展政策解读“入企进园”,协助企业做好注册登记。组织“助企纾困专项政策解读”系列讲座,解读各类纾困解难扶持政策细则,助力中小企业渡过难关。针对大型企业员工租房难问题,联合城投置业等推广“宽庭”“博邻”等保租房、租赁房项目,解决企业员工住房后顾之忧。针对辖区头部互联网企业电商业务投诉量激增问题,会同市场监管部门举办电商平台风险防范及纠纷化解座谈会,帮助企业建立消费纠纷源头化解机制、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另一方面,搭建数字营商平台,建设“产城融合一网式营商服务平台”,通过搭建专用的信息化业务系统,进一步完善企业数字体征,有效链接政府资源和企业需求,以“最优流程、最短时间”为原则,搭建政企沟通的“高速公路”。在线集成政策宣传、办事指引、数据服务、楼宇信息等多种涉企服务于一身,并通过构建大数据模型,创新推出政策计算器的功能,进一步实现政策和企业的双向“奔赴”。


城区新面貌日新月异


2001年,市领导在新江湾城调研时提出“要将新江湾城建设成为21世纪上海的花园城市和生态居住区”。20多年来新江湾城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道路,先后荣获“国际生态型示范社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上海市园林街镇”等荣誉称号。


这些年,新江湾城街道生态的名片更亮了。辖区绿化覆盖面积322.99万平方米,绿道总长16公里,占全区三分之二。辖区共有11条河道,水域面积51万平方米,绿化和水域面积覆盖率43.13%。当前,新江湾城街道正把生态绿色嵌入社区、点缀园区、充盈街区,努力让每个市民群众都能享受生态红利。依托专业部门技术优势,平衡好绿地的排水、保育等生态基础功能和景观、游乐等拓展功能,打造富有内涵、功能多元的高品质水绿复合开放空间。秉持“饮水思源”的生态意识,扎实落实好市级林长制河长制等工作,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新江湾城街道正聚焦群众对亲水休闲、水上运动等功能的期待,积极推动有序、规范的水上运动项目开展和滨水林绿空间开放,加快推进新江湾城公园改造项目,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文明的底色更足了。新江湾城街道始终坚持强化治理和加强引导相结合,不断营造文明风尚。一方面是加强“技防”,通过强化数字赋能,引入数字无人机赋能城市管理、社区治理、社区服务等工作,打破原有单一的“平面检查”模式,拓展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空地一体巡查和定点监控模式。积极探索“北斗 ”智慧化水域巡检应用场景,推进河道管理、安全防范、社区宣传等功能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对沿河违法行为的主动发现和打击力度。今年上半年,新江湾城城管执法工作社会满意度测评全市第4名,全区第1名。另一方面强化引领,依托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近年来,组建了多支志愿服务团队,打造了新城“啄木鸟”、新城“河道守护者”、江湾国际“候鸟”等市区级优秀志愿者团队,持续推动文明城区创建、垃圾分类等活动。其中,新江湾城街道作为全市最早启动垃圾分类试点的街道之一,先后获评“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上海市市容环境综合管理示范街道”“上海市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特色社区”等荣誉称号,在2022年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考评中位列全市第二。依托生态文明优势,新江湾城街道全力提高服务能级,打造了一批高水平公共服务品牌。持续打造“悦伴湾”新城艺荟品牌和“文化四季行”主题活动。春季有以“文化传承”为主题的新江湾城风筝节、长三角风筝邀请赛系列活动;夏季有以“品味书香”为主题的“新城悦读季”诗词成语大赛系列活动;秋季有以“炫彩运动”为主题的社区体育大联赛、新江湾城国际半程马拉松活动;冬季有以“闻弦赏乐”为主题的“璀璨星辰音乐季”爱乐乐团演出、文化盛典系列活动。积极推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工作,通过广泛征集意见建议,聚焦群众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五宜”需求,全力补短板,提品质。


今年10月,字节跳动启动搬迁,陆续将员工迁往位于新建的新江湾城抖音生活广场。同时,几百米之外的尚浦领世双子塔A塔也正加紧施工的步伐,预计于今年年底竣工。新江湾城全过程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力、全方位提升创新产业竞争力、全要素激发创新生态生长力、全领域彰显创新环境吸引力的发展势头正昂扬向上,在新江湾城正式挂牌20周年这个新起点上,蝶变之路依然在延续。


治理新范式日益丰富


新江湾城街道是杨浦区内较为年轻、更具活力的新型社区代表,始终坚持以人民城市理念指导基层治理工作,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其中。


此前,街道下辖的嘉誉湾小区地下车库破损渗水,小区业主走在地库,一不留神就会一脚踩进水坑,鞋袜、裤子统统湿掉。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该问题久拖不决。党建引领下,“三驾马车”发挥作用,开展众筹,小区居民中的大学教授、企业家、建筑工程师们带头推进地下车库维修工作。有几位业界大咖德高望重,为项目推进减少了许多争议。有些好邻居对业主情况熟悉,尽心尽力做民意征询。还有专业人士负责维修方案招投标、施工阶段的监管,确保近300万元的工程如期完工,600余辆车停车问题得以解决。政立二居民区545弄单号小区“破山”开启的“连心门”,不仅大大缩短了居民到社区生活服务设施的空间距离,更拉近了党和政府同居民百姓之间心的距离、深化了军民鱼水情。这亦是军地协同、居民区党组织引领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共同攻坚克难破题的一个优秀案例。


新江湾城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建立“四位一体”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建引领、司法保障、专业指导”的工作格局,确保各项治理活动能够真正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同向发力共解治理难题,并促成了尚浦名邸青年版“三驾马车”、九龙仓玺园“流浪猫治理TNR项目”、公租房小区尚景园“四海一家亲”社区模式等一批党建引领下居民自治的优秀案例。街道还发布了新时代《居民公约(指导大纲)》,以法释理通俗易懂,围绕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以“倡导的口吻”和“看得懂记得住”的表述达到“行得通”“用得好”的作用,以此进一步提升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更好实现“社区的事在社区内解决”。


作为全市唯一一个街道层面的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基层立法双联系点,新江湾城街道始终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到实处,专门建立“两团两队”(专家顾问团和新城智囊团、学生志愿者队伍和信息员队伍),从更宽领域倾听群众声音,搜集到更多金点子。同时,在居委会、辖区企业、事业单位和学校共设立了30多个信息采集点,成立信息员队伍,打通搜集民意“最后一公里”,使联系点收集的意见具有广泛性、全面性和代表性。新江湾城街道还不断提升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服务能级,让人民的获得感更高。聚焦居民、企业白领的身边小事,依托街道受理中心作为市级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标准化建设5A单位的优势,在杨浦区率先试点开展“当日达”业务,通过不断提高业务响应度,整合办事流程和体系,服务速度不断提升,让居民体验到不出家门即可享受快捷便民服务。同时,持续聚焦外卖小哥、快递员、保洁人员等城市建设者的需求,加强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关心服务工作,创新试点成立“娘家人服务站”,因地制宜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实效优质服务,不断提升劳动者的获得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