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上市稳扎稳打:年内备案获批家下半年跑出加速度
7月23日,美的集团境外发行上市备案获证监会批准,成为7月以来第五家境外发行上市获批的境内企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伴随沪深交易所IPO节奏的调整,以及内地IPO资源更多向科技企业倾斜,数月来,选择境外上市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截至7月23日,今年已有27家公司登陆美股市场,超过去年同期的21家;29家公司登陆港交所,超过去年同期的18家,且后备企业不断扩容。
过去,美股与港股是境内企业赴境外上市的首选地;如今,由于多重因素叠加下美股上市成本抬升,境外上市稳扎稳打:年内备案获批家下半年跑出加速度多家境内企业选择在港股上市。7月以来境外上市申请(仅记直接境外上市,下同)新获证监会受理的10家企业,均将上市目的地定为港交所。
哪些企业更适合境外上市?根据受访保代透露,三类企业选择转战境外IPO相对更为理性。
属于消费、医疗等当前境内IPO难度较大行业的企业;此类企业除非业绩极佳、市场影响力极高,否则短期内A股上市挑战很高。
其次,签有对赌协议,或者“5 2”之下股权基金亟待退出的企业;对于此类企业来说,尽快上市比获得更多首发募资更为重要,与其在A股等待,不如先去境外上市。
再者,IPO新规与严监管之下,不再符合境内上市要求的企业,尤其是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的企业,选择“主要看重利润,其他方面关注相对较少”的港股,IPO之路大概率更为顺畅。
企业境外发行上市备案获批加速
7月23日,证监会国际合作司发布关于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这距离讯飞医疗境外上市备案获批仅仅过去5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6月以来,境内企业境外上市呈加速之势。根据Wind数据,一方面,截至7月23日(下同),今年以来境外上市备案获批的企业共计19家,其中11家备案获批时间在6月之后。其中,2~5月的三个月内,仅有4家企业境外发行上市获批,而6月以来的50余天内新获批企业已经达到11家。
另一方面,证监会新受理的境外发行上市企业数量也在增加。仅7月8日至7月18日之间,即有10家企业境外发行新获受理。
与此递表港交所的境内企业亦在增多。今年1~5月,港交所首次聆讯的企业共有52家,月均不足11家。然而,6月份首次聆讯的企业则达到18家,仅6月28日一天即有正信光电、新琪安、博泰车联网、荣利营造、高龙海洋、同仁堂医养6家企业获得聆讯。不过,7月以来的港交所聆讯企业数量有所减少,截至7月23日,仅有百利天恒(7月10日)、颖通控股(7月18日)2家。
港交所境内企业上市节奏同样于6月以来提速。开年以来共计29家,1~5月分别为4家、0家、5家、3家和4家,6月增至7家,7月前三周已经达到6家。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从年内IPO境外发行上市备案情况,还是境内企业境外递表情况来看,港股均为首选地。其中,年内19家境外上市备案获批企业、10家7月以来境外发行上市新获受理的企业,上市目的地均为香港。这些企业为何奔赴港股?
综合受访保代分析,香港和美国一度是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的首选地,如今,由于美股财务穿透相较过去更为严格、地缘政治之下中概股IPO阻力加大等多重因素交织,使得境内企业赴美上市的成本明显提升。与之相反,港股上市则受到政策鼓励。外加美股上市中介机构以外资为主,港股上市则可更多由中资券商担任,后者费用往往更低。受此影响,对于企业而言,相较于美股上市,赴港上市可以实现IPO成本的大幅缩减。
其次,从首发募资规模来看,尽管港股估值相对偏低,募资规模较为有限,但如今中概股企业募资能力较之昔日已经明显缩水。“除非是腾讯一类综合实力非常强劲的企业,否则在美上市还是在港上市,首发募资规模孰高孰低难以判断。”受访保代直言。
再者,如今选择境外上市的境内企业中,为数不少者曾经计划A股上市,其中一些更是从沪深交易所撤回材料。此类企业选择境外上市,大多是在中资券商投行的建议之下进行,而中资券商港股保荐能力远胜于美股。尤其是对于设有香港子公司的头部券商投行而言,如果劝说企业选择港股上市,可以与香港子公司合作共享创收;但如果企业选择美股上市,自己大概率无法获得更多收入。利益驱使之下,劝说企业将境外上市地定为香港成为诸多中资券商投行们的共同选择。
股权基金退出难倒逼企业境外上市
从境内企业境外上市情况来看,哪类企业相对更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综合采访与调研发现,所属行业A股上市相对受限、股权基金急需退出或签有对赌协议,是选择境外上市最为迫切的两类企业。
一方面,随着境内IPO节奏的收紧,有限的IPO资源正在向融资需求更为紧迫、发展潜力更高的“专精特新”类企业集中;一些消费等传统行业、医疗保健等盈利能力不明朗且“硬科技”属性看似并不突出的行业,如今上市难度进一步加大。对于所属行业A股上市相对受限的企业而言,如果想要短期内IPO,境外上市成为现实之选。
从年内港股、美股新上市企业情况来看的确如此。1月1日至7月23日之间新上市的29家港股企业中,5家来自医疗保健行业、4家属于消费类企业、2家来自房地产,合计占比达到37.93%。
美股境内企业行业属性则更为显著。年内27家成功在美上市的境内企业中,仅消费类企业即高达12家,占比44.44%。
另一方面,股权基金退出难,是不少企业及其早期投资人面临的共同难题。“股权基金投资企业之初,往往与企业签订‘5 2’协议,如果投资7年以后无法退出,企业需要自掏腰包购回股权,于企业而言,购回股权往往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如今,距离购回期限不足2年的企业大有所在,对于此类企业而言,相较于IPO首发募资规模多少、在哪儿上市,缩短上市时间、赶在‘5 2’到期之前上市才是当务之急。”某头部券商保代告诉记者。
除上述两类企业外,由于港股更为看重利润,对A股上市颇为重视的股权清晰度等方面关注相对较少,外加新“国九条”以来A股上市标准的提升和IPO全流程严监管的加强,一些不再符合A股上市要求的企业,纷纷将上市目的地转至香港。
(作者:崔文静编辑:张铭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