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熙的《语法讲义》的主要内容 语法化理论与近年汉语语法化研究进展

admin 探索百科 2024-02-28 258 0
问题描述 朱德熙的《语法讲义》的主要内容

推荐答案

汉语史类:

王力《汉语史稿》

向熹《简明汉语史》


语法类: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邵敬敏《汉语语法专题研究》

赵元任《中国话的文法》《汉语口语语法》

朱德熙《语法答问》《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语法讲义》

陆俭明《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杨玉玲《现代汉语语法答问》


音韵类:

王力《汉语音韵》《汉语语音史》

董同龢《汉语音韵学》《汉语音韵学常识》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常培《普通语音学纲要》


字词类:

邢福义《词类辨难》

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

曹炜《现代汉语词义学》

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

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

李仕春《汉语构词法和造词法研究》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

(考研必备,辨析类题很多出自这两本书,配合《语法讲义》,堪称“神器”)

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

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

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

北大《现代汉语虚词例释》


修辞类: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谭永祥《修辞新格》


文集:

《王力文集》

《吕叔湘全集》

《朱德熙文集》

《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

《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

其他回答

语法化理论与近年汉语语法化研究进展

语法化理论是对语言演变现象的研究,语法化在本质上是一种语义、语用变化。语法化的研究对象从最初的词向句子、篇章拓展,同时,语法化机制主要包括语义演变机制和句法演变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化研究在四个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即历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语法化与语言类型学研究相结合,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化研究相结合的思路以及语义地图模型的运用,但是,汉语语法化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系统性不强和理论研究滞后等问题仍值得关注。

[关键词]语法化;语法化机制;类型学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6-0219-05

曹爽(1977-),女,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河南焦作 454000)

语法化研究是当前国内外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语法化是从西方引进的一个概念,“语法化”一词是1912年由法国语言学家梅耶最早提出的,但中国传统语言学在此之前已有了语法化研究的传统,元代的周伯琦在《六书正藕》中说“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体现了朴素的语法化思想。沈家煊的《“语法化”研究纵观》开始将语法化理论引入中国,此后,刘坚、文旭等相继发表文章介绍国外语法化理论的相关成果。随着语法化理论的引进和发展,近年来,语法化及相关问题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总结语法化研究的成就和经验,分析现有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将进一步推动汉语语法化研究发展。本文选取和汉语语法化研究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梳理。

一、语法化的本质和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语法化

最早提出“语法化”术语的梅耶指出:“语法化指语言中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他将语法化看成是一个历时的过程或现象,后来的许多关于语法化的讨论都是在这一观点的基础上展开的。如Kurylowicz提出:“语法化指词汇语素演变为语法语素,或从较低的语法地位跃进到较高的语法地位(即从派生构词成分变为屈折构形成分)的过程。在分析语中,主要指实词/语素虚化以及虚词/语素变得更虚。”这个定义将虚词/语素更虚列入语法化,扩展了梅耶的语法化内容,也更加准确,被誉为“迄今为止,最经典的定义”。

国内的沈家煊、江蓝生、吴福祥也均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沈家煊将“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视为语法化;江蓝生认为:语法化包含“词汇的虚化和短语的词汇化”;吴福祥认为:“典型的语法化现象是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语或结构式变成无实在意义、仅表语法功能的语法成分,或者一个不太虚的语法成分变成更虚的语法成分”。以上有关语法化的阐释,表述虽有差异,但他们都认为语法化属于语言的历时演变过程。当然也有从其他角度阐释语法化的,如Levinson以共时的角度指出:“语法化是在语言的词汇、词法/句法、语音等方面用编码来区分语义”。Hyman从语用的角度认为:语法化是“语用结构经过约定俗成变为语法的过程”。

在这三类定义中,目前通行的是历时角度的阐述,共时和语用角度的解读并不被广泛使用。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在语法化这一概念中,学界的认识主要有:从历时的角度看,语法化是一种历时变化过程;从共时的角度看,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一种现象或结果。实际上,语法化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历时发展过程,研究语法化应该将共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

在语法化的演变过程中,词义首先要发生变化,即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的虚化和淡化,而这种意义的变化需要一个具体的上下文和结构来支持。因此,语法化实际上就是把那些表达具体意义的语言形式拿来,在特定的语境中用于表达语法意义。也就是说,语法化本质上是一种语义一语用变化。

(二)语法化的研究对象

由上面的术语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语法化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学界的共识是实词虚化、虚词更虚是典型的语法化现象。随着语法化研究的深入,语法化的研究对象也在不断扩展。说到语法化的研究对象,就不能不提到词汇化。词汇化现象也是近年来讨论的热点。关于“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观点,即一种观点认为词汇化是语法化的反例、逆过程,因此,词汇化不属于语法化,如Ramat、李健雪等。另一种观点则与此相反,认为“不能将词汇化狭隘地理解为完全是语法化过程的一种逆过程”。江蓝生、刘丹青等都把词汇化作为语法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笔者认为:语言的演变既有语法化又有词汇化,汉语中的短语、词组等句法结构经过长时间的频繁使用,在逐渐凝固为词的过程中,不仅其原有的词义发生了偏离,而且凝固的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语境制约,实质上也是一种语义一语用变化过程,因此,词汇化也是语法化的一部分,语法化的研究中应包含词汇化。

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法化的研究范围更是打破了词的层面,句子、语篇、语用,甚至典型的概念结构、事件结构等的语法化演变都成了语法化的研究内容。笔者认为:虽然词汇的语法化,即实词虚化、虚词更虚是典型的语法化现象,但是,语法化研究并不仅限于此,除了词汇语法化以外,语法化现象还应该包括句式结构、语用结构等的语法化。

二、语法化的机制

所谓语法化的机制是指促成语法化的原因和条件,语法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年来,语言学界对语法化的机制和动因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Hopper等学者认为:语法化产生的机制主要是重新分析和类推。Bernd等学者认为:语言的语法化涉及四个相互联系的机制,即去语义化,语义内容的流失;扩展,用于新的语境;去范畴化,其源头形式的形态句法特征的丧失,包括独立的词的地位的丧失(附着化、词缀化);语音减损。Bybee指出:虚化的机制有隐喻、推理、泛化、和谐、吸收。

国内的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主要是基于汉语实际,提出汉语语法化过程中的机制和因素。刘坚等提出词汇语法化有四个重要因素:词义变化、句法位置改变、重新分析、语境影响。张谊生认为:汉语副词虚化的机制包含结构形式、语义变化、表达方式、认知心理。刘丹青提出了语法化进程中的更新、强化与叠加现象。

副词“才”的用法  “才”作为副词使用,学术界一般认为属于语气副词。语气副词是指表示说话人情感认识的副词。王力先生认为,语气副词“才”表示辩驳语气。史金生在《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中国语文》2003.01)中,把“才”划为表示知识类肯定意义中表示指明的那类副词,和它同类的还有“就”、“并”、“也”等。 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用作副词的“才”的用法进行了归纳,主要有以下五点:一、刚刚。表示事情在前不久发生,可用于单句,也可与“就”搭配使用;二、表示事情发生或结束得晚;三、表示数量少,程度低,相当于“只”;四、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或由于某种原因、目的,出现某种情况,造成某种结果,一般与“只有”、“必须”、“要”等搭配使用;五、强调确定语气。 本文在吕叔湘先生观点的基础上,结合语言的发展状况,对副词“才”的用法进行描写和归纳。 以下是副词“才”的几个例句:1. 他才出去。2. 他才回来。3. 他才跳了两次。4. 他才是凶手。5. 你才有病呢!6. 你才讨厌呢!7. 那才好呢!8. 才不是呢!9. 才怪呢! 这些例句的整体语义可以归纳如下: 1. 例句1和例句2是歧义的,既可以理解为动作行为发生在不久以前,也可以理解为说话人认为动作行为发生(或结束)的晚;2. 例句3是歧义的,既可以理解为动作行为发生在不久以前,也可以理解为说话人认为数量少;3. 例句4中,副词“才”表示在选择中排除其他选项或因素,做出判断或指示;4. 例句5、例句6为主谓结构的感叹句,表示说话人对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或看法做出否认或反驳,需要加语气词“呢”,感情比较强烈;5. 例句7、例句8、例句9位非主谓结构的感叹句,副词“才”表示说话人对某件事情的解释或不同看法,需要加语气词“呢”,语气没有用法4强烈。 下面对这些用法进行分析:1. 例句1和例句2是有歧义的,造成歧义的原因,是副词“才”在表层结构相同条件下的语义指向有所不同。请看一下一组例句: A:他才出去。 B:他才回来。 A’:他出去才三天 。 B’:他回来才三天。 A”: 他三天才出去。 B”:他三天才回来。用时间状语 “三天”来分化歧义,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例句A’和B’表示刚刚达到或完成动作行为,副词“才”的语义后指。主观上,说话人认为“三天”与他设想的相比较属于不足量,时间短、程度浅。 例句A”和例句B”中,副词“才”的语义指向作用于表示动作行为的词语,表示开始(或完成)某一动作行为不久的意义。主观上,说话人认为“三天”与他设想的相比较属于过量,时间过长、程度过深。2. 例句3也是歧义的,我们首先试着用分析1中的利用时间状语分化歧义的方法处理之,请看例句: A:他才跳了两次。 B:他才跳了两次三天。* C:他三天才跳了两次。 例句B是不成立的。例句C中,时间状语起到了排除歧义的作用,副词“才”在这里表示说话人认为数量少的意义。 下面我们采用给出具体语境的方法,对例句3的歧义进行分化,请看例句: A:他才跳了两次。 B:他才跳了两次,让他歇会儿吧。 C:他才跳了两次,还有一次机会。 例句B中,副词“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与不久之前,相当于“刚”;例句C中,副词“才”表示说话人认为数量少,没有达到某一标准,相当于“只”。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利用副词分化由于副词“才”所造成的歧义的方法,不适用于句中有数量短语充当句子成分的句子。3. {NP+才+是}*陈述语气。副词“才”表示在选择中进行判断或指示的意义,一般为陈述语气。试比较以下一组例句: A:他是凶手。 B:他才是凶手。 C:他就是凶手。 例句A没有使用任何语气副词,表示一般的判断语气。例句C使用语气副词“就”,表示强烈的指示语气,不用考虑其他的选项或因素。例句B使用语气副词“才”,表示在选择中判断或指明某一选项。4. 例句5、例句6的格式可以写作:(NP+才+P+呢)*感叹语气。P可以是动词、动宾短语、形容词、形容词短语、名词或者名词短语。这个格式表示的语气很强烈,一般需要使用感叹形式。句末语气词“呢”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不符合言语习惯。这个格式通常使用的情景是,自己的某种特征或行为被别人指认为自己不认同的某种特征或行为,从而引起5. 例句7、例句8、例句9的格式可以写作:(才+P+呢)*感叹语气。P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形容词短语,一般不出现动宾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句末语气词“呢”一般必须出现,而整句的语气不如例句5、例句6那种格式强烈、直接。 参考文献:1. 《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邵敬敏,商务印书馆,2000;2. 《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3. 《范围副词“都”的选择限制》,张谊生,《中国语文》2003.5;4. 《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史金生,《中国语文》2003.1;5. 《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分析》,齐沪扬,《语言教学与研究》;6. 《时间副词“正”的两个位置》,《中国语文》1998.2;7. 《“才”、“就”句中“了”的对立分布与体意义的表述》,岳中齐,《语文研究》2000.3;8. 《从“才”看寓意与句法的相互制约关系》,邵敬敏,《汉语学习》1997.3;9. 《副词“才”的语义指向和数量反义句》,谢凤萍,《学语文》1997.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