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穹顶之下》引用的nasa数据有问题吗)

admin 探索百科 2024-02-29 523 0 [db:tag]

■NASA中文

2015年2月28日,柴静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引起了广泛关注,随后有好多人质疑这部纪录片里的数据存在问题,片中三处引用了NASA的数据和一段视频,到底有没有问题呢?我们一起来刨根问底。

为了严谨期间,全文引用了《穹顶之下》的文字。

第一处:全球大气黑炭密度

这种叫做黑碳的物质上,它非常小,只有0.2微米,但是它是一个锁链的结构,所以如果它打开的话,两克黑碳能有多大?能有整个篮球场那么大,所以它可以吸附很多的致癌物和重金属,在中国这样的黑碳有多少呢?

这是2009年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做的一个测算。

那个紫得发白发亮的地方是中国,(黑碳)它像幽灵一样在我们的上空飘荡。

这张有问题吗?

《穹顶之下》的这幅图取自2009年8月1日到11月19日的全球黑炭或烟尘的运动轨迹。

显示黑炭的浓度在中国,印度,以及非洲比较高。从化学上看,黑炭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等于2.5 微米的颗粒物,由于化石燃料,生物燃料等的不完全燃烧排放所导致,绝大部分都跟人类的活动有关系。

《穹顶之下》是由柴静制作的雾霾调查纪录片,于2015年2月28日播出。其制作费用全部来自于柴静2013年1月出版的自传性作品《看见》一书的版税。

该片通过现场调研、查阅文献和拜访专家的方式,形象化地对雾霾的构成与危害做了解读,而且通过柴静的作品来告诉观众如何为治理雾霾去做些什么。

片中柴静走访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赴多国实地了解治污经验,并从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提出了行动方案。

通过现场调研

在燃煤消耗和钢材生产大省河北,无人机因雾霾过重而无法记录污染情况;在雾霾中采样仪一天由白色变为黑色,从中检测出15种致癌物质,最危险的一种物质的含量超过国家标准14倍;北京每天高峰时段,有34%的车在路上堵着,六环以内每小时PM2.5的排放量是1吨。

在燃煤污染致死数千人的伦敦雾霾事件过后62年,凭吊因雾霾而丧生的人们,拜访仍然烧壁炉的人家,当年伦敦“禁排黑烟”、“限烟区只能烧无烟煤,财政补贴壁炉改造的大部分费用”等规定的条文,具体化为男主人手中清洁的煤块——煤是可以干净的;考察因汽车尾气而污染严重的洛杉矶光化学污染现象,在直升机上俯瞰洛杉矶摊大饼式的道路模式和对汽车的高度依赖,公路边,加州空气资源管理委员会的官员向没给重型柴油车加装空气颗粒物过滤器的司机开出罚单。

通过查阅文献

一些人所称的伦敦雾霾治理四五十年方见成效,事实上在开始治理的头十年就降低了80%的大气污染物;一艘海轮排放的PM2.5几乎等于50万辆货车,而轮船和飞机的燃油还没有得到像汽车用油那样的哪怕不算严格的监管。

通过拜访各方面专家

质问中国石化集团前总工程师、中国国家石油标准委员会主任曹湘洪:“为什么是石化行业而不是环保部门主导油品标准制定?为什么不公开油品标准升级的成本?有没有可能放开油品市场?”通过影像将中国科学院院士、前卫生部部长陈竺与专家合作发表于《柳叶刀》杂志的报告估计的中国每年因室外空气污染导致35万至50万人早死的数字具体的表达出来。

探查真相之后,用行动以尽绵薄之力:试着与施工者交涉,使扬尘的土堆得到覆盖;拨打举报电话12369,使楼下餐馆加装了油烟处理装置;向环保部门举报,使加油站承诺修理加油枪防挥发装置。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