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5岁,竟成了职场上的一道坎
上个星期天,我约朋友王涵吃饭,他见到我说的第一句话:现在找个工作怎么这么难啊?
王涵35岁,他被公司辞退了3个月,为了找下一份工作,他投了200多份简历,全都因为35岁的年纪而被拒。
他一脸无辜的跟我说:35岁怎么了,35岁的人也需要工作啊,也要挣钱吃饭啊!
我很理解他沮丧的心情。但是,35岁的职场人士,都要面对“35岁现象”。当再次入职时,就成为职场上的一道坎。
什么是35岁现象?
“35岁现象”是指很多企业将招人的门槛限定在35岁,35岁成为了职场人入职的一条“生死线”。
原来是这样,怪不得我朋友找不到工作。可问题是,这个年龄,为啥偏偏是35岁呢?
02为什么会出现“35岁现象”?如果是个别企业,由于特殊原因,不招35岁以上的人,可能是行业和职业的特殊性所限,这个可以理解。
但现在,很多企业都不招35岁以上的人,而且还成为了一个“35岁现象”,这里面必有其因!
在我看来,无外乎有两方面的原因:
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员工在职场上的工作能力我们分别详细解释一下这两个方面的原因。
先说,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讲,每一个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都要面对如何生存和发展,要选择聘用什么样的人来工作。
管理大师彼德?杜拉克说:“企业的首要责任是活着。”
企业要想活着,而且要活好,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用到合适的人,才能让公司不断发展。
而35岁的人,一般都已成家,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大。每月要还房贷、子女上学等各种开支,经济负担重。而这个时候,体力和精力又不如从前,身体开始走下坡路。
这就出现了企业和员工之间的矛盾点:公司需要员工加班加点的全身心付出去顽强打拼,可35岁以上的人,会感到力不从心,真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这个年龄段的人,在生活中花钱的地方又越来越多,需要越来越高的收入。
这种现状,还是挺普遍的,从下面这个实例中,足以见得。
在天津卫视《非你莫属》职场招聘的一期节目中,一个35岁的应聘者提出,如果在北京工作的话,工资要1万块。
招聘老总说,你能力不行,也不值这个钱啊!
应聘者回答道,我必须要一万块,因为我要在北京租房子,还有其他的各种生活花销。
招聘老总说,这是你的个人需要,不能成为企业的成本,企业是根据你的能力,来给你开支的。
最后,这个35岁的应聘者,被全场老板灭灯,没有一家公司愿意招他。
企业生存发展的压力,使其愿意招聘更年轻、更有能力的员工,“35岁现象”也就由此产生了。
员工在职场上的工作能力有问题,一些员工从进入职场开始,就缺少进取心,工作不求干的有多好,只求过得去不犯错,可当自己工作多年以后,年龄也大了,却仍是原地踏步、重复劳动,没有形成自己的一技之长。
还有一些员工,总是频繁的跳槽,这家干几个月,又跳到那家干几个月,始终漂在职场上,一晃年纪也大了,既找不到自己认同的企业,也始终不被各个企业所认同,最终被企业所淘汰。
这样的员工,在进入35岁以后,就会出现“35岁现象”,无奈的面对着职场危机。
在文章开头,我的朋友王涵,就属于工作缺少进取心、得过且过型的,结果,当公司招到了有能力、有担当的年轻人后,他就被辞退了。
员工在职场上的工作状态,直接决定了给公司做出的业绩和贡献,如果个人不去努力成长,不能为公司创造好的业绩,那就很容易出现“35岁现象”。
这种现象,的确让人很扎心,但也不是没有办法来解决,下面我们就说说“35岁现象”的解决办法。
03利用两条曲线,解决 “35岁现象”,破解职场危机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矛,就会有盾。既然有“35岁现象”,就一定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35岁现象”的问题,虽然表面上出现在了35岁,但观其实质,并非只是35岁时造成的。
《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的这句话,从逻辑上讲,说的是人之所以有近日的忧愁,那是因为以前考虑得不长远。
“35岁现象”的出现,其实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只有在前期,就开始防范“35岁现象”,就一定能有效地避免“35岁现象”的发生。
1、打造职场中的个人品牌,形成自己的专业壁垒,扬起职场的第一曲线
“35岁现象”说白了,就是35岁的你不值钱了,谁都可以取代你。当有工资比你低、年纪比你小、能力不比你差的人出现时,就意味着你将从现有的工作岗位上离开。
如果到了这一步,你谁也别怪,怪就怪自己为什么过去不努力。
但如果你在职场上拥有个人品牌,有自己的专长,形成一定的专业壁垒,这个专业壁垒就是你独自拥有的一些专业技能,从而让自己无法替代,那你就值钱了,你将是公司最需要的人才,因为你的能力会给公司创造价值,这就是你在职场上的第一曲线。这条曲线走的要漂亮、走的要精彩,你的年龄即使到了35岁,但“35岁现象”肯定与你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而且你的前途和“钱途”,都会一片光明。
那怎样打造工作中的个人品牌,建立自己的专业壁垒,精彩的扬起自己职场上第一曲线呢?
A、建立与年龄相匹配的能力
假如从22岁大学毕业开始工作,到35岁,一共有13年的时间。有很多职场人士,在工作了3-5年后,和工作一年的人相比,能力上基本没有多大差异。这样的员工,就要自我警醒了,“35岁现象”离你会越来越近了,就像一个“定时炸弹”,只是剩下时间的长短而已。
作为一个职场人,每年都要审视自己的现在年龄,和实际工作能力是否匹配?可以对标公司里同样年龄的优秀员工,向他们看齐,找到自己目前存在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去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自学各种技能,有目的的提升自己,让自己的年龄和优秀的能力相匹配,这样的你就无缘“35岁现象”。
鲁迅说: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如今,很多年轻人都在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参加各种职业技能的学习班,为的就是让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大,使自己在工作中不可替代,不让自己的能力输于同龄人,而且还要超过同龄人,成为别人的学习对象。
B、找到擅长的领域形成专业壁垒
要想打造自己在职场上的个人品牌,必须尽快找到自己擅长的工作领域,去精耕细作,然后建好自己的专业壁垒。
“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在《专业主义》中说:
“你凭什么胜出?锻造他人无法超越的核心竞争力?你唯一的依恃,就是专业。”
他所说的专业,就是一个人在职场擅长的领域里,所形成专业壁垒,就象我们公司的小王一样。
我们公司企划部的小王,深得领导和同事的赞许。他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企划部工作,这份工作他既喜欢又擅长,而且干的很入迷。平时,他深入研究我们公司的发展战略,根据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去对比行业内最好的公司,在如何开展企划工作?他把最精华的内容吸收到自己的大脑里。
他放弃了每个月的休息日,全身心地投入到公司的企划工作当中,没白天没黑夜的加班加点,紧跟总经理的发展战略思想,提出了很多独到的、有价值的观点,被公司所采用。这种努力真的让人很感动,大家都夸奖小王是一个做事的人!
今年29岁的小王,已成为我们公司最出色的员工之一,他提出的企划思路,为公司创造了出色的业绩,还引来很多同行来挖这个出色的小伙子,都被他拒绝了,小王的收入已达到月入2万,他成功地扬起了自己在职场上的第一曲线。
2、采用“第二曲线”理论,让自己始终走在“上坡路”
读过《水浒传》的朋友们应该知道,施耐庵在《水浒传》第二十二回中说: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这句话,也非常适合职业人士。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只从事一份职业,那他的职业生涯一定是这样的:他必经历自己职业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幼小期、成长期、成熟期、衰落期”。当他走过了成熟期之后,就会进入衰落期,这是发展规律,谁也无法抗拒。
说心里话,谁都希望自己的事业一直如日中天,不要走入衰落。那怎么办呢?英国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提出来了“第二曲线”理论。
什么是“第二曲线”理论?
就是必须在第一个曲线峰值到达之前就开始,只有这样才有足够的资源来弥补初期的投入。
海尔集团张瑞敏说:当现有成长曲线出现下滑前,务必另辟新的成长曲线。在达到顶峰之前,应该想到这一条路再走下去可能就是下坡路,那你就要走另一条路。
对于职场人士来说,采用“第二曲线”理论来发展自己,是成就自己辉煌一生的有效途径。
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第二曲线”理论不仅能够解决我们的“35岁现象”,甚至解决的是我们一辈子的职业发展问题。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个人在职场上,取得“第一曲线”工作上的成功就实属不易,如果不能找准自己的“第二曲线”启动点,盲目的去开展副业、增加斜杠,就有可能把内心想做成职业上的“满汉全席”,变成了地摊上的“麻辣烫”,因为精力被分散,自己变成了一个样样都做的很一般的多面手,造成“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都无法取得好的业绩。
因此,我们要通过下面的4个步骤,来找准启动点,开启我们的“第二曲线”。
第1步:分析自己在职场上的“第一曲线”工作的满意程度,对自己的优秀程度做出评价。如果满意程度高,自己已经很优秀了,那就进入下一步。
第2步:观察自己目前的“第一曲线”是否即将达到顶峰?如果距离顶峰还有一段路要走,这就不是你“第二曲线”的启动点。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接着往下看第3个步骤。
第3步:在面对将要开启的第二曲线上,有没有足够的时间、资金、精力等资源投入?如果自己既有钱,又有一定的时间和充足的精力,就可以启动第二曲线了。
第4步:提前做好各种预案,特别是当你开启的第二曲线,出现了意外状况,造成发展不顺利时,你将要做哪些调整?只有提前做好预案,才能应对各种变化,降低各种风险。
当我们的条件成熟时,就可以在第一曲线上取胜的基础上,整合所有资源,开启第二曲线的新事业。
当第二曲线取得成功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开启第三、第四曲线,让自己的事业一直走在上坡路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