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大厅”最初进入国人视野,是从1987年12月31日央视对“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的转播开始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和指挥卡拉扬的风采给国人留下深刻印象;音乐会结尾阶段,奥地利人民在美轮美奂、辉煌的“金色大厅”里,和着《拉德斯基进行曲》的节奏,鼓着掌迎接新年到来的欢乐气氛,也让国人们备感亲切。
竣工于1869年的“金色大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音乐厅之一,还保存着莫扎特、舒伯特等音乐大师的手稿,堪称音乐博物馆。
“金色大厅”在中国人尽皆知是1998年。
那一年,“金色大厅”非演出季的舞台上迎来了第一批中国人。这场“虎年春节中国民族音乐会”的幕后推手是一家民营企业:北京锦绣公达文化交流中心。
锦绣公达文化交流中心的董事长吴泽洲曾是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的一名老师,1980年代去了德国,1991年开始做带欧洲团进中国的“文化生意”。积攒了些人脉,吴泽洲和儿子吴嘉童开始琢磨带中国团“走出去”。
据吴嘉童回忆,1997年夏天,他找到“金色大厅”总经理安格延,那时很少有中国团体到维也纳演出,安格延表示十分高兴能迎接中国的民族乐团。他给吴嘉童开的租金是14万奥地利先令,按当时的汇率,相当于9万人民币。
一蹶不振:只因过多团体“镀金开发”
2000年,央视也在“金色大厅”策划了一场音乐会。从此,“金厅”在春节期间有了两场中国民乐演出。
随着电视转播以及媒体的夸张描述,“金色大厅”在国内越炒越神。“金色大厅”总经理安格延也记得2000年是个转折点,“此后越来越多中国团队来到了维也纳”。
事实上,当时大部分国人搞不清,“金色大厅”的新年音乐会和中国人办的春节民乐会的区别。前者在每年元旦,一票难求;后者在2月前后,是档期冷淡易于租赁的时间—外国人不过春节,刚好给中国人用。
“金色大厅”场租已变成2.3万欧元,加之各种劳务费、技术费、器材费,租一次总共花费约4万欧元。但相比国内一些剧院,并未高出太多。“金色大厅”成了桩明码标价的生意。
维也纳音乐协会金色大厅的音乐之友协会大楼建筑结构
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不是一个地方。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四大歌剧院之一。也是"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主要象征,素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她坐落在维也纳老城环行大道上,原是皇家宫廷剧院,其前身是17世纪维也纳城堡广场木结构的包厢剧院。1861 年,由奥地利著名建筑师西克斯鲍和谬尔设计督造,于1869 年5 月15 日建成开幕,首场演出的是莫扎特的歌剧《唐·璜》。1918年宫廷剧院变为国有,称为国家歌剧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英美盟军对德、奥进行大规模轰炸时,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遭到严重破坏,只剩下几处断壁残垣。战后,歌剧院的重建工作历时8 年,耗费1 亿美元。1955年11 月5 日重新开幕,演出了贝多芬的歌剧《费得里奥》。
维也纳金色大厅是维也纳最古老、最现代化的音乐厅。是每年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法定场所。1939年开始,每年1月1日在此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后因战争一度中断,1959年又重新恢复。 金色大厅始建于1867年,1869年竣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外墙黄红两色相间,屋顶上竖立着许多音乐女神雕像,古雅别致。维也纳交响乐团每季度至少在此举办12场音乐会。1870年1月6日,音乐厅的金色大演奏厅举行首场演出。1872年到1875年间著名音乐家勃拉姆斯曾负责组织音乐。 金色大厅,有时又被称为音乐协会(Musikverein)或 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Gesellschaft der Musikfreunde in Wien)。但是:金色大厅只是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大厦内的其中一个音乐厅。因此一般情况下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这个名称,才是比较全面的,因为既表示这个协会,又可表示这个协会所属的音乐厅。
该协会大楼由T·冯·汉森于1867年至1869年建造。金色大厅长48.80米、宽19.10米,高17.75米、总占地面积932.08平方米。当时“声学”还未被提倡,但建筑师对共鸣与传声的独到研究心得,高台木制地板下挖空一个空间,仔细计算楼上包厢的分割与墙面女神柱的排列,天花板和墙壁使用防止静电干扰的建材,令厅内的听众不论坐于远近高低,都能享受到一样水平的音乐演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